第二九五章 井陉县城-《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2/3)页

    这片田地,也是天地间仅剩的一片绿色。

    大队人马到来,让住在城内的百姓,忍不住驻足相望。

    董书恒他们下船的时候都换上了太行纵队的黑色军服。

    所以百姓们并没有慌乱。

    这些人早已经对太行纵队的管辖产生了归属感。

    仅仅是税低这一点就能让百姓归心,更不要说太行纵队进驻以后,推出的种种惠民政策。

    两千多人进城后,直接开进了城内军营。

    驻扎在城内的二团士兵在营门后列队欢迎。

    一个穿着便服的中年人小跑着上前。

    “欢迎总统大驾光临井陉县,属下井陉县长王宏鸣。”

    “王县长,你好。”董书恒打招呼道,跟他握了个手。

    王宏鸣这个县长,董书恒自然认识此人以前还有秀才功名,但是家中却贫困潦倒,没钱继续读书科举。

    后来被淮海军聘用,算是比较早进入淮海军的军政府。

    不过他现在丝毫看不出有书生的样子。他的皮肤黝黑,握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的手心布满了老茧。

    董书恒被王县长带到县军政府,也就是原来的县衙。那里的条件比军营这边好一些。

    徐岳就在军营这边帮着安排警卫团修整。尤其是这些战马,需要喂料休息。

    董书恒带着魏玉祥以及内卫跟着王宏鸣一起向边上的县衙走去。

    井陉县就两座城门,一条街道贯通东西,站在东门抬头就能看到西门。

    确实很小。

    街两边有些店铺。其中最多的就是卖陶瓷的。

    见到董书恒在张望,王宏鸣赶紧解释道。

    “总统,我们井陉县盛产陶土,陶瓷是我们一项重要产业。”

    “不过淘窑都在北山矿区。县城这边的店铺相当于展示区。我们这边的陶瓷产品主要还是卖给长城公司,由他们卖到北方各处去。”

    这实际上还是走的淮海军产销一条龙的路子。

    “你们这里的窑工都是哪来的?”

    “哦,此处本就有一座官窑,我们接手这里的时候窑工都还在。”

    “窑工的待遇,一定要提上去,这算是技术工种,可不要跟朝廷一般苛待窑工。”董书恒叮嘱道。

    “嗯,总统还请放心,都是按照我们的惯例在做。”

    董书恒点了点头。

    在满清,窑工也属于贱籍。

    明明每年出口陶瓷,给清廷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可是朝廷就是不知道对窑工好一点。

    没有盼头,人又如何能够发挥出创造力呢?

    多少年了,中国的陶瓷工资停滞不前。

    “回头你们打个报告给商务部,让他们从景德镇那边派几个大师傅过来交流一下。你们这里也可以派人去景德镇那里参观。”

    景德镇可是瓷都,是国内陶瓷领域的带头大哥。

    淮海军接管景德镇以后,整合资源,建立了一个陶瓷的研发中心。

    形成了以淮海军直属的陶瓷公司为首,多家私营陶瓷公司共同发展,共同竞争的局面。

    这是一种良性的状态。现在景德镇已经试制出骨瓷。历史上正是骨瓷的出现,让中国的陶瓷出口大大下滑。

    骨瓷晶莹剔透,而且还坚固,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审美,尤其是适合做为餐盘使用。

    而华夏国内的市场则更加追捧华丽。

    至于西边和北边的牧人,他们还没有那么挑剔。大部分牧民用的还是陶器。

    董书恒觉得商品好不好全在于顾客的需要。满足客户需求的才是好东西。

    “总统,如果可以这样那就太好了。”王宏鸣听了董书恒的话眼前一亮。

    他们井陉产的陶瓷品质一般,走的是低端路线。

    客户多是平民百姓,还有北边的蒙古鞑子。

    景德镇的陶都名声,谁人不知。要是能够得到指点,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