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祖己之死-《世界演义》

    武丁共有三位王后,即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和妣癸,称为“三配”。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

    根据卜辞的相关记载及学者的研究,妇妌也写作妇井,是井方之女,是商王武丁的首位王后,井方即今邢台市。井方在武丁时期还是殷商的友邦。

    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殷墟卜辞中记录了很多她在丘商种黍的内容;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

    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死后庙号为“戊”,祖庚、祖甲时期称之为“母戊”,廪辛、庚丁以后称之为“妣戊”或“妣戊妌”。而妇好是在妇妌死后才成为王后的。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亲生子祖庚为祭祀她而铸,而鼎内腹壁铭文“后母戊”即是妇妌(jing)的庙号。

    妇妌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墓已被盗窃一空。

    武丁手下的老婆兼女将除了妇好至少还有好几个。而妇妌也参与征伐,但是数量非常少,在卜辞中只见到她伐龙方的记载。

    妇妌有自己的封地,井方就是她的封地,可见妇好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先例。

    祖庚,统治时间:bc1334--1324年。

    祖庚,别名且庚,子姓,名曜。商王武丁之次子,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

    祖庚有长兄祖己,为妇好之子,因为妇好与妇妌均早死,仅有妇癸成为王后。

    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

    武丁是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的。“尸祭”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尸”一般由长子或长孙充当。成语“尸位素餐”就是从“尸祭”演变而来的,因为“尸”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斋而不干活。祖己就充当过“尸”受百官祭拜,他获得这样的资格实际上就相当于太子的地位了。商王室祭祀祖先时,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当祖先的“尸”,去接受百官的祭拜,这就是所谓的“尸祭”。

    但是由于祖己的母亲妇好早逝,他的继母妇癸不喜欢他,且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祖甲能够继承王位,所以在武丁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结果祖甲被流放到外地。

    武丁正因为有自己年轻时被外放的经验,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开祖己和继母的矛盾;二是因为自己也从小被父亲小乙外放过,所以认为将祖己放到外地去体察民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祖己没有领会父亲的苦心,经受不住这一打击,不久就忧愤而终。《太平御览》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

    祖己死后,祖庚顺序被立为太子。

    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灵泛些,武丁临终时在妇癸的进言下欲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尚书》记载:“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意思是说,到了祖甲,认为代替兄长为王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就逃到民间当了小民。

    由于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后,王位就由祖庚继承。

    bc1334年,武丁的儿子祖庚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殷(河南安阳)为都。

    祖庚继承了“武丁中兴”的事业,积极开拓,遵行礼制,是一个积极、孝悌的君主。

    祖庚甫一上位,将武丁的为政措施和训话编辑成一本书,称为《高宗之训》,留待后世子孙殷鉴。祖甲的主动退让行为,使祖庚非常感动,登位后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

    在他统治的十一年间,商代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

    祖庚继位后,铸造了著名的后母戊鼎以纪念生母妇妌。后母戊鼎的铸造展现了商朝最鼎盛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和强盛的国力。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盗墓),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就已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